大发dafa888_dafa888手机登录-官网

图片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大发dafa888_dafa888手机登录-官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大发dafa888_dafa888手机登录-官网局长陈建民答《学习时报》报记者问

发布日期:2011-05-10     点击:

科学防灾避灾 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大发dafa888_dafa888手机登录-官网局长陈建民答《学习时报》报记者问

来源: 《学习时报》第585期

记者:四川汶川地震至今已经3年了,前不久日本又发生了9.0级大地震,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地震灾害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我们想知道,地震通常会造成哪些灾害?

陈建民:地震灾害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并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

根据20世纪以来全球地震资料统计,海洋地震占全球地震的85%,大陆地震占全球地震的 15%,而这 15%的大陆地震却造成了全球85%的地震灾害。

通常来讲,地震灾害可以分为直接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由地震引起的强烈振动和地质灾害导致构建筑物损毁等物质破坏和损失称为直接灾害或原生灾害。

由生命线工程结构和自然环境破坏进而引发的灾害,主要包括火灾、水灾、有毒化学品泄漏、疫病等等称为次生灾害。

同时,这些灾害还会进一步导致一系列其它负面后果,造成严重衍生灾害,通常是由社会功能、物资和信息流动破坏而导致社会生产与经济活动停顿所造成的损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越来越重,且往往呈现链式反应,损失难以估量。

另外,地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持久、难以恢复的,并且往往在人们已经忘却地震伤害的时候,其破坏力仍旧会显现。汶川地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直接破坏想必记忆犹新,但在震后这几年,北川、汶川等多个重灾区先后发生了多次不同规模的山洪泥石流,造成了重大损失,与地震对山区环境的生态破坏有极为密切的关系。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专家认为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汶川地震造成舟曲周边山体松软,遇暴雨冲刷后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记者:在地震发生前,能否作出准确的预报?

陈建民:地震是发生在地下深处的复杂的地质—地球物理过程,与气象等其他自然事件的预测相比,主要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机理在科学上尚未得到完全认知,面临着观测技术、观测方法、实验模拟和预测检验等各方面特殊困难。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开展了大规模地震预报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观测仪器研制、监测系统建设、预测预报经验积累等方面有较大进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地震前兆资料和震例,加深了对地震前兆表现特点的认知,摸索出了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的思路和程序。但总体水平仍处在有限的经验性预报阶段,能做出预报的地震只占极少数,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科学难题。

汶川地震之后,有关地震预报以及地震前兆等方面的报道较多,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对于地震前兆的认知仍是十分有限的,有哪些种类,以及可靠性如何,都是极为复杂的。比如,汶川地震前兆异常就不明显,而曾经有的地区出现大量前兆观测手段明显异常,最终却没有发生地震,这也反映出地震前兆的多解性和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

虽然地震预测的方法还很不成熟,水平还很低,但我们仍然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为世界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测工作作出贡献。

记者:怎样才能更好地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陈建民:不管是今天,还是在攻克地震预报难关的将来,地震总会发生,我们必须学会与地震共处。通过历次地震灾害分析表明,95%以上的人员伤亡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因此,防御地震灾害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针对各地地震危险性,按照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抗倒塌能力,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讲,就是要“地上搞结实、地下搞清楚”。

另外,震后应急救援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形成了较完备的预案体系,建立了较完善的应急指挥体系,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这些都在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实践表明,公众参与是减灾的重要一环,与专业救援力量相比,公众的自救互救更及时、快捷。

记者:“地上搞结实”指的是什么?

陈建民:“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确保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国内外大量震例表明,设防不设防、设防到位不到位,效果截然不同。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全球地震活动非常强烈的地区,近 20年来发生过多次 7级左右地震,但地震造成的伤亡比较少。1989年旧金山附近发生的7.1级地震仅造成67人死亡,而2010年发生海地同样级别的地震,却造成20多万人死亡。这与美国加州的房屋建筑抗震能力非常强,而海地基本不设防有重要关系,美国加州政府长期以来重视防震减灾管理,法律和措施到位,而且广泛使用减隔震技术。

记者:怎样才能做到“地下搞清楚”?

陈建民:“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包括地基情况、地下土层结构、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层分布等,这是抗震设防的基础工作。通过开展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给出大比例尺的、更加精细的具体场地条件下的设防参数,以及是否有活动断层通过、砂土液化评定等地震地质灾害评估结果,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提供科学合理、细致全面的依据。就像我国古代大禹治水“由堵到疏”的转变,避免与自然灾害正面对抗,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经验教训之一。国内外因为“地下没搞清楚”,而在地震中产生巨大伤亡和损失的例子很多。

记者:日本3月11日发生9.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灾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其后续影响至今仍未平息,此次日本地震是否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有所启示?

陈建民:日本 9.0级地震是日本有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也是20世纪以来全球第四大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核泄漏等次生灾害,对日本社会、经济和政治都造成严重影响,对世界经济、全球未来能源战略等方面也可能会造成长远影响,可以说,这次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叠加性和复杂性十分罕见。

中国和日本同为多地震的国家,相继经历了大震巨灾的严峻考验。日本地震之后,我们从灾害特点、预测预警预防情况以及政府和公众应对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地震科学水平下,提升地震监视、预测和预警能力是有效防御和应对地震灾害的基础,提升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防范大震巨灾能力是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是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高效获取灾情信息并快速发布是政府和社会有效应对地震灾害的关键,公众良好的防震减灾素质是有效应对地震灾害的社会基础。

记者:公民防震减灾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的重要软实力。如何加强这一软实力?

陈建民:随着社会发展和财富积累,安全尤其是生命安全越来越被重视,政府、社会和民众开始更加关注地震,关心城市与生活中的抗震防震知识,对自身居住环境的地震安全也产生了极大需求。

汶川地震中,部分灾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减灾实效突出。四川省6个重灾市州共建设了92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把防震减灾知识列入教学内容,经常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其中大部分示范学校几乎做到了零伤亡。德阳孝泉中学成功避险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发挥减灾实效的典型案例,1300余名学生在震时短暂惊恐后,迅速镇定下来,在老师带领下,按平时演练的方式,仅用3分钟就全部有序疏散到操场,随后高中教学楼轰然倒塌,其余校舍都成为严重危房,而师生无一伤亡。

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科普教育作用明显,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所增强。但从总体上说,社会公众忧患意识仍然淡薄,应对地震灾害的准备依然不足,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常识,提高我国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和能力仍然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记者:目前,防震减灾工作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陈建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警示我们,我国防震减灾基础还很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存在诸多不适应,突出表现在:

一是在城乡建设方面,抗震设防要求还没有全面落实,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尤为薄弱,交通、电力、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足。

二是在抢险救灾保障能力方面,应急救援体系不够完备,人员搜救、基础设施抢修、医疗救护等专业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抗击大震巨灾的要求。

三是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地震监测网络、烈度速报网络仍不健全,监测预测预报水平还比较低,预警系统基本没有建立。四是在灾害防范意识方面,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公众缺乏防震救灾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记者:在防震减灾中政府的责任是什么?

陈建民:防震减灾工作需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从布局来说,要把握重点在城市,难点在农村,重心在基层;从策略来说,要坚持预、防、救并举,防为核心;从机制来说,要实现中央、地方配合,政府、军队协同,部门、社会齐动;从措施来说,要致力于科学防灾、积极避灾,从而达到有效减灾的目的。

各级地方政府履行防震减灾法律规定的职责,落实中央大发dafa888:防震减灾工作的部署,要着力“把好六关”。

一是把好发展规划关,把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是把好指挥协调关,可以说,防震减灾工作,急在震时,备在平时。三是把好抗震设防关,使抗震设防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四是把好应急准备关,提升风险应对和管理能力。五是把好社会动员关,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素质。六是把好督促检查关,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作用,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考评体系。当然,在灾后,各级政府还要全力抓好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提升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防震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功在当代、利泽千秋,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